banner
banner
您的位置:首页乡村振兴榜样】蒋乙嘉:复员干部回乡扶贫当支书

党政建设 / dangzhengjianshe

联系我们 / CONTACT

咨询热线

15182532000

  • 手机:18782586789
  • 邮箱:347329493@qq.com
  • 地址:四川省遂宁市莲溪县常乐镇拱市村

榜样】蒋乙嘉:复员干部回乡扶贫当支书

日期:2021-10-25
信息摘要:

在四川盆地中部偏东的贫困地区,有一位衣着朴素、一心牵挂着农民冷暖的军队复员干部,以“为党分忧、为民造福”的赤子情怀,将自己近10年创业所得的1600多万元钱投进山沟沟,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8年,终于把一个偏僻落后的穷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。

他叫蒋乙嘉,现任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党支部书记,解放军某部复员干部。2012年,他被评为四川省创先争优党员;2013年,他被评为“遂宁市zui美基层干部”。四川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、原四川省省长张中伟调研后说:蒋乙嘉的所作所为,让我们看到了一名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定的信念,看到了一个党人坚守的精神家园。他的事迹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鲜活教材。


“我自己富裕了,可父老乡亲还没有脱贫,作为一名党员,我有责任去帮他们。”


蒋乙嘉1959年出生,是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人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,农民缺衣少粮。这让小时候的蒋乙嘉就萌生了“长大了要改变家乡面貌”的念头。1978年3月,蒋乙嘉参军入伍。他爱岗敬业、拼搏进取、踏实肯干,在部队表现**出色,先后入了党、提了干。在蒋乙嘉的心中,当兵是好男儿应尽的义务,是不可多得的磨炼机会,是人生的宝贵财富,因为那份热爱,他在部队一干就是20年,荣立二、三等功各1次。1997年,蒋乙嘉放弃了转业安置的工作,决定投身商海打拼,实现小时候的梦想。在经商中,蒋乙嘉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,他从搬运工做起,做到老板,从沈阳到北京再到内蒙,几经波折,但他最终凭着军人特有的拼劲,闯出了一片天地,成为了一个拥有千万身家的企业家。


然而,事业的辉煌并不是蒋乙嘉的人生。午夜梦回,身处繁华都市中的蒋乙嘉心头却有不少牵挂:这几年家乡咋样了?有变化吗?村里人的日子过得好不好呢?儿时的誓愿不止一次涌上心头。


2006年7月,蒋乙嘉决定回到他魂牵梦萦的家乡去看一看。正是这一趟回乡之旅,改变了拱市村的命运,也改变了蒋乙嘉的人生轨迹。


那年适逢遂宁地区50年不遇的干旱天气,拱市村也遭受了严重的旱灾。干旱缺水、公路不通、乡亲们都还穷……眼前所见让蒋乙嘉的心感受到疼痛和不安。 “党培养了我20多年,现在我成功了,应该回家乡为扶贫做点事、尽一点力。”一个大胆决定在蒋乙嘉脑海里生根:离开北京回到家乡!


“现在可是崇尚财富的时代。为什么要放下如日中天的事业,为什么要放下安逸的日子不过,偏要去那个穷山沟里受罪?”蒋乙嘉的决定遭到妻子、女儿的一直反对。他语重心长地说:“我自己富裕了,不能光想着自己,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,可父老乡亲却没有脱贫。作为一名党员、部队培养出来的干部,我有责任去帮他们。”就这样,执著的蒋乙嘉带着亲人们的不理解,带着自己辛苦打拼的积蓄回到拱市村,带领乡亲们要实现共同勤劳致富的梦想。


拱市村有耕地总面积1277亩,辖11个村民组,1719人。这里四面环山,人多地少、干旱缺水、不通公路、信息闭塞,**贫困落后。蒋乙嘉在当地党委支持下,制定了“三年打基础,四年强产业,五年建新村”的“345”扶贫总体奋斗目标。要脱贫首先要修路。2007年,蒋乙嘉先后拿出自己积蓄200余万元,带领乡亲们修建了一条长2600米、宽4.5米的水泥通村公路和户通公路。这一善举,得到了蓬溪县政府的赞赏,并决定给蒋乙嘉14万元/公里的修路补助费。“这钱我可不能揣在兜里,得为老百姓做点事。”领到补助费的蒋乙嘉对村两委委员们说:“村民平时到山坡上种庄稼,又挑红苕又背包谷,上下很不方便。”于是,蒋乙嘉拿着这钱为村民砌起了上坡生产水泥石梯。为实现村通道路四通八达的目标,蒋乙嘉用3年时间,发扬愚公移山精神,在全村修通21公里的生产便道。2012年蒋乙嘉在自己出资和政府补助下,又带领村民开山破土修建了一条长12公里的环山公路,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拱市村山顶。如今,各种农耕机械可以进出每一块田地、每一片果园,大大推进了农业机械化在川东丘陵地区的发展。


“扶贫不求老百姓记住我,只愿大家记住一个真理:党好!”


修路只是一步,蒋乙嘉心中早已规划好了改变家乡面貌的蓝图。“农村发展中的许多困难,都来自于农田水利等基础实施的落后,拱市村发展受阻,缺水也是一大问题。”2008年冬天,蒋乙嘉请有关水利专家到拱市村周围的山上山下作了多次调查研究。找水源,他脚打满 了血泡,小腿肚子走得肿胀发亮。一个冬季下来,没吃一顿热饭,睡上一个安稳觉。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,几次病情发作倒在地上不省人事。引水工程进入关键阶段,蒋乙嘉的病又犯了。天下着雪,风刮得呼呼作响,只见他边吃药边用手顶着胸部,继续指挥着村民施工,蜡黄的脸上渗出豆大的汗珠。大家实在不忍心,驾着他进了休息室,可不一会儿,他的身影又出现在工地上。工程结束后蒋乙嘉被送进了医院。妻子心疼得说:“你这样玩命干,死了都不知道是咋死的。”他说:“怕啥,活着干,死了算。为了扶贫,可以献出生命。”这一年,蒋乙嘉独自出资60万元,为村民新建3口堰塘,扩建1口堰塘,打井27口,使全村人的缺水问题得以暂时解决。通水那天,山村沸腾了。九旬高龄的李清柏老人颤巍巍地舀起一碗清水,双手敬给蒋乙嘉,然后跪下朝天呼喊:“感谢党!感谢部队培养的好干部蒋乙嘉这个活菩萨!”


2013年初,县拿出一部分资金,蒋乙嘉也拿出积蓄存款100余万元,启动了拱市村农田水利工程改造项目,**解决该村农田灌排“肠梗塞”问题。2014年3月,记者走进拱市村,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蜿蜒的水泥渠系,每条水渠上每隔数米的拐弯处都修建了一个集排洪、蓄水、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圆形大蓄水池,一道道坚实的水渠护墙,在宽广的田野间纵横交错;新建的11口堰塘已蓄满了水,鱼儿正在里面欢乐的游荡。这就是乡亲们称之为“利在千秋的竹节堰水利工程”,得到了四川省水利厅的高度认可。一些水利专家考察后说,拱市村的竹节堰水利工程具有前瞻性、实用性。


“扶贫不求百姓记住我,只愿大家坚信一个真理:党好!”蒋乙嘉对记者说这话时,语气自然而坚定。有了水,蒋乙嘉说,一个让山上的撂荒变“银行”、让山下撂荒变“粮仓”的现实即将就能实现。他对下一步发展村域经济和观光农业的信心更足,邀请农技专家实地论证,深入研究剖析气候、土壤、水利等自然条件后,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,积极探索稻田养鱼、养蟹实验,引进品质莲藕品种,以绿色水产养殖为主,逐渐形成高、中、低端绿色水产品规模养殖;种植核桃1200余亩、仙桃300亩,柚子150亩,樱桃50亩,李子、梨、柑桔100亩,实现稻田生态养鱼200亩,种植品质莲藕200亩。引进培育支柱产业,壮大出口花卉、绿色水产企业,建出口花卉、绿色水产种苗基地100亩,带动建“长线产业与短线特色产业”相结合的集中成片区。组建土地流转合作社和出口花卉种植、绿色水产养殖合作社,使农民变股民,村集体经济空心变实体,实现耕地质量大提升、交通大联网、水利大配套、产业大发展。在蒋乙嘉扶贫追梦的过程中,乡亲们成为受益者。2007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仅2000多元,2012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6500多元。而他的艰难和苦楚只有自己知道,从来也不向任何人提起。为了加快发展1200亩核桃产业基地建设,弥补项目资金缺口,他毅然决定卖掉购于长春和北京的两处房产,再次把资金投入到拱市村的扶贫之中。


“要求于人的甚少、给予人的甚多,这才是党员应有的道德情操。”


蒋乙嘉虽然是拱市村的村官,但他不领取报酬。原党支部书记朱中华曾跟蒋乙嘉谈过很多次,朱中华说:“乙嘉,你不仅分文工资不要,而且村里的所有接待费都自掏腰包。多的钱咱们村拿不出来,一月补助你200元村里还是有的。”蒋乙嘉却认真地说:“我是回来扶贫的,这钱留着花在急需的地方。在部队的时候,领导经常给我讲,要求于人的甚少、给予人的甚多,这才是党员的道德情操。几十年了,这话一直没有忘,成了我做人做事的准则。”扶贫8年,为实现建设一个美好新农村的梦想,蒋乙嘉没休一个节假日。他把人生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扶贫事业,拱市村的山山水水印记着他的扶贫足迹。


扶贫建天然气管道和自来水管道缺乏资金,他群策群力,开源节流,科学筹划工作,造就了50万元建成两项大工程的奇迹。为寻找扶贫工作突破口,他呕心沥血,组织实施了“523”绿色工程,组织民兵建立了50多扶贫联系点,并在全村民兵家庭中倡导兴起了发展山区经济的“六个一”活动。这些扶贫举措,正带动着拱市村周边更为广大的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。


蒋乙嘉还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对困难群体的关爱上,他定点帮扶了5名贫困留守学生和残疾人,资助了3户困难群众。2007年开始,蒋乙嘉在村设立了助老基金和教育基金,连续8年为20多户特困户发放慰问金,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12人,先后获得遂宁市“爱心慈善奖”等诸多殊荣。面对赞誉,蒋乙嘉总是说:“在人民面前我不是救星,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复员军人。”这些年,没有人能说清蒋乙嘉为贫困群众到底做了多少好事。村民胡其秀说:“蒋书记做的好事就像田里的稻谷数也数不清。”

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


分享至: 微信
新浪微博QQ空间
上一篇
下一篇

榜样】蒋乙嘉:复员干部回乡扶贫当支书

日期:2021-10-25

在四川盆地中部偏东的贫困地区,有一位衣着朴素、一心牵挂着农民冷暖的军队复员干部,以“为党分忧、为民造福”的赤子情怀,将自己近10年创业所得的1600多万元钱投进山沟沟,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8年,终于把一个偏僻落后的穷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。

他叫蒋乙嘉,现任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党支部书记,解放军某部复员干部。2012年,他被评为四川省创先争优党员;2013年,他被评为“遂宁市zui美基层干部”。四川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、原四川省省长张中伟调研后说:蒋乙嘉的所作所为,让我们看到了一名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定的信念,看到了一个党人坚守的精神家园。他的事迹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鲜活教材。


“我自己富裕了,可父老乡亲还没有脱贫,作为一名党员,我有责任去帮他们。”


蒋乙嘉1959年出生,是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人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,农民缺衣少粮。这让小时候的蒋乙嘉就萌生了“长大了要改变家乡面貌”的念头。1978年3月,蒋乙嘉参军入伍。他爱岗敬业、拼搏进取、踏实肯干,在部队表现**出色,先后入了党、提了干。在蒋乙嘉的心中,当兵是好男儿应尽的义务,是不可多得的磨炼机会,是人生的宝贵财富,因为那份热爱,他在部队一干就是20年,荣立二、三等功各1次。1997年,蒋乙嘉放弃了转业安置的工作,决定投身商海打拼,实现小时候的梦想。在经商中,蒋乙嘉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,他从搬运工做起,做到老板,从沈阳到北京再到内蒙,几经波折,但他最终凭着军人特有的拼劲,闯出了一片天地,成为了一个拥有千万身家的企业家。


然而,事业的辉煌并不是蒋乙嘉的人生。午夜梦回,身处繁华都市中的蒋乙嘉心头却有不少牵挂:这几年家乡咋样了?有变化吗?村里人的日子过得好不好呢?儿时的誓愿不止一次涌上心头。


2006年7月,蒋乙嘉决定回到他魂牵梦萦的家乡去看一看。正是这一趟回乡之旅,改变了拱市村的命运,也改变了蒋乙嘉的人生轨迹。


那年适逢遂宁地区50年不遇的干旱天气,拱市村也遭受了严重的旱灾。干旱缺水、公路不通、乡亲们都还穷……眼前所见让蒋乙嘉的心感受到疼痛和不安。 “党培养了我20多年,现在我成功了,应该回家乡为扶贫做点事、尽一点力。”一个大胆决定在蒋乙嘉脑海里生根:离开北京回到家乡!


“现在可是崇尚财富的时代。为什么要放下如日中天的事业,为什么要放下安逸的日子不过,偏要去那个穷山沟里受罪?”蒋乙嘉的决定遭到妻子、女儿的一直反对。他语重心长地说:“我自己富裕了,不能光想着自己,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,可父老乡亲却没有脱贫。作为一名党员、部队培养出来的干部,我有责任去帮他们。”就这样,执著的蒋乙嘉带着亲人们的不理解,带着自己辛苦打拼的积蓄回到拱市村,带领乡亲们要实现共同勤劳致富的梦想。


拱市村有耕地总面积1277亩,辖11个村民组,1719人。这里四面环山,人多地少、干旱缺水、不通公路、信息闭塞,**贫困落后。蒋乙嘉在当地党委支持下,制定了“三年打基础,四年强产业,五年建新村”的“345”扶贫总体奋斗目标。要脱贫首先要修路。2007年,蒋乙嘉先后拿出自己积蓄200余万元,带领乡亲们修建了一条长2600米、宽4.5米的水泥通村公路和户通公路。这一善举,得到了蓬溪县政府的赞赏,并决定给蒋乙嘉14万元/公里的修路补助费。“这钱我可不能揣在兜里,得为老百姓做点事。”领到补助费的蒋乙嘉对村两委委员们说:“村民平时到山坡上种庄稼,又挑红苕又背包谷,上下很不方便。”于是,蒋乙嘉拿着这钱为村民砌起了上坡生产水泥石梯。为实现村通道路四通八达的目标,蒋乙嘉用3年时间,发扬愚公移山精神,在全村修通21公里的生产便道。2012年蒋乙嘉在自己出资和政府补助下,又带领村民开山破土修建了一条长12公里的环山公路,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拱市村山顶。如今,各种农耕机械可以进出每一块田地、每一片果园,大大推进了农业机械化在川东丘陵地区的发展。


“扶贫不求老百姓记住我,只愿大家记住一个真理:党好!”


修路只是一步,蒋乙嘉心中早已规划好了改变家乡面貌的蓝图。“农村发展中的许多困难,都来自于农田水利等基础实施的落后,拱市村发展受阻,缺水也是一大问题。”2008年冬天,蒋乙嘉请有关水利专家到拱市村周围的山上山下作了多次调查研究。找水源,他脚打满 了血泡,小腿肚子走得肿胀发亮。一个冬季下来,没吃一顿热饭,睡上一个安稳觉。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,几次病情发作倒在地上不省人事。引水工程进入关键阶段,蒋乙嘉的病又犯了。天下着雪,风刮得呼呼作响,只见他边吃药边用手顶着胸部,继续指挥着村民施工,蜡黄的脸上渗出豆大的汗珠。大家实在不忍心,驾着他进了休息室,可不一会儿,他的身影又出现在工地上。工程结束后蒋乙嘉被送进了医院。妻子心疼得说:“你这样玩命干,死了都不知道是咋死的。”他说:“怕啥,活着干,死了算。为了扶贫,可以献出生命。”这一年,蒋乙嘉独自出资60万元,为村民新建3口堰塘,扩建1口堰塘,打井27口,使全村人的缺水问题得以暂时解决。通水那天,山村沸腾了。九旬高龄的李清柏老人颤巍巍地舀起一碗清水,双手敬给蒋乙嘉,然后跪下朝天呼喊:“感谢党!感谢部队培养的好干部蒋乙嘉这个活菩萨!”


2013年初,县拿出一部分资金,蒋乙嘉也拿出积蓄存款100余万元,启动了拱市村农田水利工程改造项目,**解决该村农田灌排“肠梗塞”问题。2014年3月,记者走进拱市村,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蜿蜒的水泥渠系,每条水渠上每隔数米的拐弯处都修建了一个集排洪、蓄水、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圆形大蓄水池,一道道坚实的水渠护墙,在宽广的田野间纵横交错;新建的11口堰塘已蓄满了水,鱼儿正在里面欢乐的游荡。这就是乡亲们称之为“利在千秋的竹节堰水利工程”,得到了四川省水利厅的高度认可。一些水利专家考察后说,拱市村的竹节堰水利工程具有前瞻性、实用性。


“扶贫不求百姓记住我,只愿大家坚信一个真理:党好!”蒋乙嘉对记者说这话时,语气自然而坚定。有了水,蒋乙嘉说,一个让山上的撂荒变“银行”、让山下撂荒变“粮仓”的现实即将就能实现。他对下一步发展村域经济和观光农业的信心更足,邀请农技专家实地论证,深入研究剖析气候、土壤、水利等自然条件后,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,积极探索稻田养鱼、养蟹实验,引进品质莲藕品种,以绿色水产养殖为主,逐渐形成高、中、低端绿色水产品规模养殖;种植核桃1200余亩、仙桃300亩,柚子150亩,樱桃50亩,李子、梨、柑桔100亩,实现稻田生态养鱼200亩,种植品质莲藕200亩。引进培育支柱产业,壮大出口花卉、绿色水产企业,建出口花卉、绿色水产种苗基地100亩,带动建“长线产业与短线特色产业”相结合的集中成片区。组建土地流转合作社和出口花卉种植、绿色水产养殖合作社,使农民变股民,村集体经济空心变实体,实现耕地质量大提升、交通大联网、水利大配套、产业大发展。在蒋乙嘉扶贫追梦的过程中,乡亲们成为受益者。2007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仅2000多元,2012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6500多元。而他的艰难和苦楚只有自己知道,从来也不向任何人提起。为了加快发展1200亩核桃产业基地建设,弥补项目资金缺口,他毅然决定卖掉购于长春和北京的两处房产,再次把资金投入到拱市村的扶贫之中。


“要求于人的甚少、给予人的甚多,这才是党员应有的道德情操。”


蒋乙嘉虽然是拱市村的村官,但他不领取报酬。原党支部书记朱中华曾跟蒋乙嘉谈过很多次,朱中华说:“乙嘉,你不仅分文工资不要,而且村里的所有接待费都自掏腰包。多的钱咱们村拿不出来,一月补助你200元村里还是有的。”蒋乙嘉却认真地说:“我是回来扶贫的,这钱留着花在急需的地方。在部队的时候,领导经常给我讲,要求于人的甚少、给予人的甚多,这才是党员的道德情操。几十年了,这话一直没有忘,成了我做人做事的准则。”扶贫8年,为实现建设一个美好新农村的梦想,蒋乙嘉没休一个节假日。他把人生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扶贫事业,拱市村的山山水水印记着他的扶贫足迹。


扶贫建天然气管道和自来水管道缺乏资金,他群策群力,开源节流,科学筹划工作,造就了50万元建成两项大工程的奇迹。为寻找扶贫工作突破口,他呕心沥血,组织实施了“523”绿色工程,组织民兵建立了50多扶贫联系点,并在全村民兵家庭中倡导兴起了发展山区经济的“六个一”活动。这些扶贫举措,正带动着拱市村周边更为广大的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。


蒋乙嘉还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对困难群体的关爱上,他定点帮扶了5名贫困留守学生和残疾人,资助了3户困难群众。2007年开始,蒋乙嘉在村设立了助老基金和教育基金,连续8年为20多户特困户发放慰问金,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12人,先后获得遂宁市“爱心慈善奖”等诸多殊荣。面对赞誉,蒋乙嘉总是说:“在人民面前我不是救星,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复员军人。”这些年,没有人能说清蒋乙嘉为贫困群众到底做了多少好事。村民胡其秀说:“蒋书记做的好事就像田里的稻谷数也数不清。”

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


上一篇
下一篇

Copyright © 四川力世康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|蜀ICP备2021026954号-1|技术支持:万商云集|企业资质

Copyright © 四川力世康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||技术支持:万商云集|企业资质

>快捷入口

服务热线

13500000008 24小时服务
微信扫一扫

微信扫一扫

返回顶部